【本地】三都:指尖上的脱贫致富路

2016-07-29

     多彩贵州网讯“今年我们目前一共接到200多万的订单,这几天,绣娘们正忙着赶制上海、深圳、武汉、北京等各大城市客商订下的商品。”干劲比室外温度高上不少,穿着精美水族传统服装的国家级水族马尾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宋水仙高兴地合不拢嘴。

水族妇女同胞们相约交流马尾绣制作经验

  十年前,谁也想不到水族马尾绣这个曾只是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妇女同胞们农闲时的手头活,如今却撑起了该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半边天。那时,在机器绣品冲击下,以家庭作坊分散制作,设计理念相对传统,绣品比较单一的马尾绣市场一度跌入历史最低谷,学习、制作马尾绣的人越来越少,马尾绣濒临失传危机。

  为不让这一民族刺绣瑰宝失传,三都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村寨开展马尾绣抢救工作,通过申报马尾绣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举办“锦绣计划”培训班,成立马尾绣协会,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等有效措施,终于让马尾绣重焕生机,并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为将马尾绣产业做大做强,以“支部+协会”方式,推进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格局,在协会中挑选业务骨干、致富能手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带领群众从事马尾绣的传承、生产和销售,着力解决锦绣娘在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帮助会员寻找更多的商机和开拓产品销售市场,为马尾绣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马尾绣协会党支部书记韦应丽向大家传授技艺

  “干完农活后,我和姐妹们都会到村休闲场所绣马尾绣,相互学习探讨,共同提高技艺。”中和镇三洞社区新阳村村民张兰英说,“这样不仅可照顾老人和小孩,一年还可以通过卖绣品拿到一万多块钱,都不用出去打工了。”如今,该县马尾绣协会会员已由2013年的2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19人,协会党员也达到8人。韦桃花、宋水仙、韦应丽等马尾绣传承人更是拥有了自己的制作团队,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马尾绣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各有固定员工3-5人,常年从事马尾绣制作销售的妇女50多人,流动员工300多人,每人每年均销售收入10000余元。

  去年,三都水族马尾绣产业年产值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3800多万元,解决了当地3000多名妇女家门口就业的难题,绝大多数妇女通过马尾绣制作和销售,撑起了自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半边天。

原文:多彩贵州网


本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著作者享有,
如涉及版权问题及其他疑问请联系896153354@qq.com

————— 三都便民生活 ————
便民查询
便民信息
同城服务
附近商家
三都征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