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民族文化与人文历史文化

2016-09-03

 概   述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以南的都柳江和龙江上游。境内丘陵起伏,溪流交错,群蛮叠嶂,岩溶千姿百态。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里水能资源充裕,物产富饶;这里山青水秀,风光宜人。在重重叠叠的群山之中,青山绿水与云霞雾霭相互辉映,绚丽多姿,因而被誉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这片土地上居住着水、布依、苗、侗、瑶等十多个民族,总人口31.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6.7%,水族人口占64.5%,水族人口占全国水族总人口58%以上,是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主体民族的水族主要分布在三洞、中和、水龙、塘州、九阡、恒丰、周覃、都江、普安等乡镇。勤劳的水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水书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马尾绣被誉为“民间刺绣的活化石”;水族端节历时一个多月,是世界是最长的年节,卯节是独特的情人节,节日的卯坡歌海如潮,风情万种;敬霞节日是原始的“祈雨节”,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民俗活动,“苏宁喜节”主要是祭祀地母娘娘,是为儿童过的节日,独特的民俗民风构成一幅秀美的水乡诗情画卷。

    境内的各族人民勤劳勇敢,憨厚淳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弘治四年十二月(1942年1月),烂土布依族农民乜富架起义,动摇了黔南的封建统治;清咸丰五年(1855年)都江苗族农民罗光明、罗天明和九阡水族农民潘新简高举反清大旗,提出“不纳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前后坚持反清斗争18年之久,沉重打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后来的反教会斗争、民国时期的抗捐抗丁斗争、抗击日本侵略军、迎接解放的武装斗争,都有水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参加,并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一、民族文化

  三都水族自治县有着1300多年的文明史,水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瑰丽多彩的精神文化,这些文化艺术,经过世代相传和各民族间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不断得到发展,与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争辉相映,成为祖国丰富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文字及语言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水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语言和文字。水族文字是一种表意和图形符号相结合的独特文字,目前发现含异体字在内的水族文字共有2000多个,这些文字主要用来写“水书”。“水书”是水族古老文字记载事象的宗教文字典籍,是水族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建房造屋、娶亲嫁女、丧葬、择日都离不开“水书”。可以说“水书”就是水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水书在2005年12月30日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水语是水族聚居地区水族人民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重要语言,其自身特征:一是音域较广,声、韵母较多,总共为100多个,是同语族中最复杂的语言之一;二是水语内部的一致性较大,没有方言之分,只有土语之别,本县的水语分为三洞、阳安、普安三个土语区,其中以三洞土语为中心语言,较具普遍性;三是水语具有自己特殊的语词和一些语法特点。

(二)民间文学

   水族古老的文字,可以记录一些歌诀,但几千年来多半是以口头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近代也出现少量的汉字记录或创作的文学作品。水族的民间文学按文体可分为韵文体和散文体两大类,韵文体作品多为歌谣、歌诀、说唱类。散文体按内容和形式,大致可分为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熟语、谚语、谜语、歇后语等。

韵文体文学:(1)歌谣类,水族歌谣是水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内容分类有开天辟地歌、迁徙歌、生产歌、风物歌、风俗歌、酒歌、情歌、丧葬歌等,按其形式与结构,大致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诘歌等几大类,其中以单歌、双歌居多。水族歌谣曲调变化不大,旋律较简单,但歌词因事、因人、因物而变化、发展、丰富。它也没有固定的句数,以三、四字分节的七字居多,其押韵方式是头韵、腹韵、尾韵、以腹韵为主。其内容有热情的赞扬和歌颂,也有辛辣的讽刺。(2)歌诀类,水族歌诀一是在水书中每一个主题后面没有文字记载的诠释部分,它是对这个主题(鬼名、方位、时辰)产生的作用、性质进行判断、告白,但多用隐语。二是在水书先生在祭祀、驱鬼等活动中,口头诵读的《布经》,以三、三字,三、四字或四、四字分节较多,内容多半为驱邪消灾,乞求平安、幸福、丰收等。(3)说唱类,水语中的“诘俄牙”即是这一类,通常在婚嫁时堂屋前首席的开席仪式,以及丧葬活动中在灵位(或祭坛)前向亡人点献贡品时用到“诘俄牙”。它采取叙古述今,并结合当前发生的事,用谦词进行说理,语调跟平时说话没有多大区别。还有在丧葬活中进行“家祭”,诵读哀文时,采用哭腔说唱,音调凄凉。哀文用汉字书写,有一定的章法,字句多文言词,读之感人,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散文体文学:以神话、传说及故事为主,水族的神话主要围绕天地山川、人类及动植物的起源等主题开展的,如《开天地、造人烟》等;传说则多以生产斗争,争取自由,颂扬美德,评击劣习等为主线,《石马宝》《月亮山》等都是代表作品;故事分为机智人物故事,抗暴斗争故事,道德评判故事等,在民间流传很多。

(三)民间艺术

   剌绣、剪纸、银饰、染织、石刻、竹编、建筑、舞蹈等都是普遍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并带有浓重的文化色彩。

   水族的剌绣艺术主要表现在背带、裙饰、围腰、鞋、儿童帽、荷包及腰带袜垫等。图案多为对称的花鸟鱼虫。马尾绣是水族民间工艺最具有特色的剌绣种类,以马尾缠绕各种颜色的丝线,然后绣到各种面料上,形成独特精美的装饰,马尾剌绣而被誉为“民间剌绣的活化石”,于2005年12月20日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的剪纸大多作为剌绣的底样使用,如剌绣的花都是先剪出各种图案的纸样。再对图案进行剌绣,剪纸也可以作花灯装饰用的灯花。银饰是水族地区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工艺。水族村寨随处都可见到精湛的银饰工艺品。构图讲究饱满、对称、简练,在造型上夸张、精美朴产、极富装饰效果。水族的石刻主要体现在墓葬石刻方面,其次为民间生活用品的石桌、石凳、石桥及碾布石、擂钵等。古墓又分为单面碑、三面碑、五面碑、六合、八字门及楼阁碑等,工艺精细,栩栩如生。水族石刻的图案多表现有人物、狮、虎、龙、马、羊、风、云、波浪等,纹样朴素,简洁大方,反映的题材多为民间故事和传说。廷牌阳安地区是水族石刻工艺人才辈出之地,但工匠多半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水族的房屋多为五间木质结构楼房,两头重檐倒水,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先建木架为底层,后建上层为楼房,设回廊栏杆,建筑形式独特,美观结实,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底下层饲养家畜、堆放农具安放舂米的石碓,中间楼层(二楼)是人居住之地,正中三间为宽敞的堂屋,过节时供奉祖先和娘娘。堂屋的一头设火坑火灶,作为烤火煮饭之用;另一头设客床,供亲友走访暂时歇宿。堂屋的穿枋及回廊挑手穿枋作为晾晒辣椒、包谷等农产品的支架。上层设置有谷仓,可堆放杂物。顶部盖瓦,坚实牢固,有的村寨至今保持有两百年以上的古屋。

水族的乐器主要有铜鼓、芦笙、长号、莽筒等。多用于节日庆祝和丧葬等祭典中演奏。铜鼓是水族地区神圣的宝物,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本县目前保存有铜鼓324具。芦笙是水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乐器,它多用于节日及丧葬活动,仍然保持着远古的音乐特色,具有丰富而优美的旋律和内容。莽筒是配合芦笙演奏的一种乐器。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狮子舞等。铜鼓舞在水族地区,原来只是一种原始的祭祀活动,经过不断发展演变,逐渐转化为民间特有的一种娱乐性活动,铜鼓舞雄健古朴。芦笙舞一般都是自吹自舞,舞步轻盈而富有节律。在表演时相互配合,一般为10余人合舞,男生边吹边跳,女生则跟随节奏翩翩起舞。

水族的竞技有赛马、斗牛、扳腰、扭扁担、斗鱼、舞龙,耍狮等。多半在重大节日时才举行。

(四)节日活动与民族风情

    三都境内各民族过的节日不尽统一,呈现节日种类众多,批次繁杂,地域交错,时间不一的现象。水族主要节日有端节、卯节、苏念喜节、敬霞节等;布依族主要的节日有四月八和腊月年;苗族主要过吃新节等。

端节,水语叫“借端”,每年水历十二月至次年的二月上旬(即阳历八月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就是水族过“端”的节日,按习惯先后逢亥日分批分期进行,共分7批过,历时一个多月,每当节日来临男女老少都穿盛妆,寨内敲铜鼓,家家祭祖,以“鱼包韭菜”为主祭品。亥日下午,要在端坡上进行盛大的跑马活动,邻近的各族人民也来参加。晚上热情好客的主人设宴招待远方来的客人,端节是水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节日,它以三洞、中和地区为中心。“辞旧迎新,祭祀祖宗,祈求丰收,走亲访友”成了端节的主题。端节在2005年12月30日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卯节,水语叫“借卯”,每年水历十月(即阴历六月)择一个卯日举行(但忌丁卯日)的传统节日。本县以九阡、扬拱一带过,是水族先民追求粮食增产和人口增殖的古老节日,有祭祖树、祭稻田、祭卯坡之遗风。卯坡活动有男女青年对唱情歌的习俗,故又称为“东方情人节”。

   苏念喜节,又叫娘娘节,是恒丰乡和勇一带水族人民每年在水历四日逢五日的节日,其他地区也在过这个节日,但不作为主要节日来过。节日当天要包粽粑和带孩子到野外修桥补路,主要节日活动是祭祀“牙希登”(即地母娘娘)和祭桥、休息处的石凳等,以求得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水族的“儿童节”。

敬霞节,是水族原始的“祈雨节”。是水族社会在解放以前祈雨敬水神的主题的节日,是按十二地支子的轮过一次,也有在地支子、午年六年轮过一次的,一般选择在水历九至十月(即农历五、六月)的吉利酉日举行敬霞仪式。祭坛设在霞井或霞潭的一定方位上,竖一根木杆,杆顶悬一雄鸡,水族以各宗族为单位,抬祭品、敲锣打鼓到祭坛供祭。活动先由水书先生念咒祈雨,念到木杆顶上雄鸡叫为止,然后由各宗族自然领袖携酒将象征水神的“石霞”浇淋偏倒,最后收藏霞石,以求得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俗活动。

    四月八,是周覃一带布依族人民过的节日,相传是四月八是“牛王”的生日,因此有的也称为“牛王”节或“牧童”节。这天,家家户户取枫香叶捣烂,取其黑色汁水来浸泡糯米,蒸成黑糯米饭(有的还染红、黄、绿色)来吃。而且要先拿给牛吃,要让牛休息一天。有的还用枫叶泡水给牛洗澡,表示对辛勤的耕牛的慰劳。

腊月年,是三都布依族人民腊月初一过的年,也叫过小年。范围包括周覃所辖的三江、拉近、播花、新荣、新合、水便、洞览等大队。过节期间要备酒肉,要打粑粑、制光花和炒米以享用和待客。

   吃新节,三都苗族的吃新节在每年秋收后举行。主要以新糯米饭为供品,同时备有鱼、肉和酒等祭祀祖先。一般要休息三至五天。节日里还举行斗牛、跳芦笙等活动。

 

二、人文历史文化

   三都境内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为了生存,他们同神秘多变、复杂恶劣的大自然作斗争;为了反抗剥削压迫、争取民主自由,他们同帝国主义、清朝封建统治、北洋反动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斗争中涌现了优秀的民族儿女。他们为下一代留下了可贵的精神财富。

(一)、乜富架起义反明斗争

   明弘治四年十二月(1942年1月)烂土布依族农民乜富架、重龙恶、长脚等12人,不甚忍受当地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揭竿起义,周围110寨的农民群起响应,乜富架被拥戴为顺德王,重龙恶、长脚为起义军将帅,掀起数万人反抗清廷统治的武装斗争。先后攻打都匀卫、清平卫等黔南军事要地,弘治七年三月(1944年),清廷派湖广总兵镇远候顾溥统率官兵80000余人,分六路向义军大举进攻,义军分兵迎击,战斗十分激烈。官军久攻不下,派奸细诈降,诱惑乜富架出击官军,落入他们的埋伏圈,乜富架及其二子不幸被俘,重龙恶阵亡。官军长驱直入烂土根据地,长脚及其子阿刚因寡不敌众被俘,110寨被占领,义军被俘被杀10000多人,起义失败。乜富架等人英勇就义。

(二)、潘新简领导的水族农民起义

    1855年10月,水族人民在潘新简等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鲜明地提出了“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在九阡竖起了反清起义的大旗。接着莪蒲、佳荣、三洞等地的各族人民闻风响应,参加人数一时达万人之多。随即联合古州“七十二寨”的苗族、侗族起义军围攻荔波县城。在第一次战役中,水、苗、布依等民族起义军密切配合,在水错一带击溃了清军5个营,击毙知县蒋嘉谷、外委吴邦瑞等大小官员10余人,声势大振。此后,水族起义军以九阡为根据地,与柳天成、罗天明、朱老波等领导的苗族、侗族起义军,转战于独山、都匀、荔波、古州及广西的南丹思恩一带。起义军所到之处,平时压在人民头上的官吏和地主大都逃亡和被消灭,并废除了苛重的捐税。广大农民在起义军的组织领导下“战则为兵,散则为民”,官兵一来,则化整为零,官兵一去,又到处活跃起来。袭击要隘守城,使清军疲于奔命,或“困守孤城,不敢出战”。

   咸丰8年到同治5年(1858年——1966年),是贵州起义军的全盛时期。特别是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入黔,更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咸丰9年至11年(1859年—1861年),石达开先遣队余诚义、李文茂等部由广西先后进入黔南,与水族、苗族、布依族起义军取得密切联系,并在行动上互相配合,先后攻下荔波、独山、都匀等地,黔南广大地区及交通要隘都控制在起义军手中,都柳江沿岸的重镇三脚屯、上江、古州等地也都为水、苗、侗、汉等族起义军所占领,清军东路不通,南路被阻,荔波县所属的16“里”,除羊奉里外,其余15“里”也全部为水族起义军所占领,并把根据地扩大到邻近的独山、南丹等地,参加起义军的人数达数万人之多。同治5年(1866年),为了拔除清军在荔波的据点,苗族起义军领袖张秀眉派遣部将高禾、九松率领苗族起义军前来支援,并得到周覃地区布依族人民资助的大量粮食,水、苗等族联军4万余人,再度攻克荔波县城,建立了政权机构,委派周朝亮为荔波县令,潘新简号称“辅德王”,声势大振。

    在起义军节节胜利的同时,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失败,清政府派大量军队由湖南、广西、四川进入贵州,特别是席宝田率领的洋枪、洋炮等新式武器装备的湘军,对起义军采取“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的方式,并进行惨无人道的烧杀掳掠,以期达到他们“剪蔓除根”的企图,更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男女老少全部投入了战斗。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从优势逐渐走向劣势。同治6年(1867年),黔桂大道被清军打通,水族起义军退出荔波,洞塘、翁昂和巴灰相继失守。潘新简多次率领起义军主动出击,也未能扭转局势,九阡根据地陷于孤立。英勇的水族人民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宁死不屈,与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时间达两年之久。同治8年(1869年),柳天成领导的水、苗联军在大河、烂土等地亦受到挫折,鸡贾河根据地失守。同年9月九阡失守,潘新简亦被清军所俘,解赴广西,在广西桂壮烈牺牲。余下的队伍与苗族起义军一起,一直坚持到1872年。

(三)、罗光明、罗天明领导的苗族农民起义

   咸丰五年四月(1855年6月),布依族罗光明、罗天明利用斋教活动,组织有汉、苗、水、布依等民参加义军,首先占据都江大坪山为反清起义的大本营,并派人四出号召发动,周围一带的农民纷纷往大坪山聚集。六月,罗光明正式起义,罗光明、罗天明被拥戴为义军首领。起义半年的时间,就攻下都江、八寨、三脚屯等军事要地,击毙文武官吏21人,将三脚屯州同(今三都县城)作为义军的根据地。

    1856年罗光明率义军攻战古州,1859年转战独山、荔波一带,与官军、团练作战,互有胜负。1864年太平军进入黔南的部队与各地义军联合,义军李文彩协同罗光明义军攻下烂土、巴佑等地。1865年3月,罗光明与下河苗族义军头领潘老帽到九阡与潘新简会晤,共商进攻军官之事。会晤后潘新简派队护送罗光明返回三脚屯,在水婆、阳安一带遭到团练的袭击,罗光明不幸中弹牺牲。此后,余老科接替罗光明领导斋教义军作战,1870年余老科被害,余下的义军头领相继投降。次年三脚屯被攻克,境内各地义军大部分瓦解,起义宣告失败。这次起义在都江、古州、独山、荔波、都匀、八寨、清平等广大地区,纵横驰骋长达十六年之久,攻克府、州、厅、县城6座,占领官军汛塘数十处,击毙文武官吏和团练头子近百人,沉重打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

(四)、各族人民的反帝斗争

    清光绪23年(1906年)3月,都匀内套、外套的苗族和水族人民,以“联团(地方团练)灭教”“灭洋兴汉”相号召,在吴朝俊等人的领导下,组织群众,铸造武器,深夜打入都匀府,打开监牢,救出因反对招练新军及苛捐而被迫害的群众,接着贵定、独山、荔波、都江等地的教堂,对平素狐假虎威、欺压群众的教徒进行了惩罚。这一斗争,动摇了帝国主义在黔南的统治。法帝国主义传教士谭尚礼向清政府提出了“严重抗议”,要挟地方官吏保护教堂和镇压人民群众。清朝统治者充分表现了对帝国主义的奴颜婢膝和仇视人民的反动本质,把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说成是“凶顽不法”,杀气腾腾地提出“非痛惩不足以慑服”,派贵东道、翟鸣锡领兵分路进攻。清军的镇压遭到了苗族、水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两族人民在大河、烂土等地与清军周旋战斗达一年之久。这次战斗,虽然最后遭到失败,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一部分,水、苗、布依、等族人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944年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豫、湘、黔战役,国民党为了保存反共实力,毫不抵抗,使日本侵略军由广西直入黔南。日本侵略军飞机在黔南大肆轰炸、扫射。11月底,约一万名日军由广西思恩、南丹分两路侵入黔南。一路沿黔桂铁路窜扰独山;另一路抄小路经荔波、三都、丹寨、茅草坪企图侵入都匀。当时从广西退至黔南的国民党军队,有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率领的37军188师驻独山,97军587团驻荔波黎明关;由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27集团军总司令扬森率领的20军、26军由广西退入荔波。使敌人长驱直入,祖国的又一片大好河山,遭到敌人践踏。

    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祖国,他们自动组织起来,村自为战,人自为敌,用土枪土炮、梭镖马刀与敌人厮杀。有的埋伏于山上向日寇射击,有的在夜晚摸进敌人驻地取走枪枝、弹药、马匹和其他军用物资,有的击杀日寇掉队散兵,有的袭击日寇岗哨,先后在石板寨、板梨、九阡、三洞、中和、牛场、三合、苗龙、上江等处拦击日军。穷凶极恶的日军使尽一切毒辣手段,放火焚烧板南、岜凯等水族寨子;又以毒气弹猛攻岜凯洞。但英勇的各族人民,不屈不挠,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对抗,机智勇敢,神出鬼没,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据不完全统计:县内共发生群众抗日战斗数十次,消灭日寇130余名,缴获小炮一门,机枪两挺,步枪180余支,北方大骡3匹,日本山地矮小马13匹,以及其它军用品多件。

(五)、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迎接新中国成立的解放斗争

    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在这期间,水族人民不断地进行了反对军阀的斗争。1925年,滇黔军阀混战,有一支云南军阀部队进驻九阡,他们以“清乡”为借口,捆绑勒索,大肆洗劫。当地的水族、布依族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联合起来,把反动军兵300余人团团包围,最后全部歼灭。1930年又以同样的方式,深夜袭击,消灭了龙青云部官兵200多名,夺得步枪100余支,其余的官兵狼狈逃回榕江,不敢轻易再到水族地区滋扰。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汇合整编后,由广西北上中央革命根据地,经过佳荣、昆地,拉祥、拉学、拉易等水族、布依族地区。红军过境时,宣传党的革命纲领,爱护群众,组织群众,并将没收地主的粮食等物分给贫苦农民,使水族和布依族的农民受到深刻的革命教育,群众积极为红军带路和运送粮草,协助红军顺利过境。

    1944年3月,都匀县基场、阳和等地的水、汉、苗、布依等各族农民1000多人,杀牛盟誓,提出了“不纳粮,不当兵,消灭贪官”的口号,集中火枪、刀矛等武器,准备起事。但因事机不密,国民党赶来大批军警镇压,双方发生战斗,最后反动军警被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回县城。邻近地区的各族人民都纷纷起来响应,参加的人数聚增至万人。后因内部组织不严密,被地主分子出卖而告失败。

    在全国解放胜利的鼓舞下,水族潘文兴和布依族覃杰为领导的于1949年11月14日在周覃板光正式成立“荔波人民游击队”。11月20日获悉独山解放,随即派员到独山找到151团联系,得到刘英团长、孙泊政委两位首长的赞同和支持。1949年12月14、15两日,游击队分兵两路向荔波县城进发。国民党县长文厚均惊恐万状,12月14日夜火烧县政府,育城畏罪潜逃。12月16日游击队占领荔波县城。驻守城内保警兵全部被消灭,缴获轻机枪五挺,步枪100余支,子弹10000余发,给反动统治者以有力的打击。

(六)、水族英才潘一志

    著名的水族历史学家、诗人潘一志,原名益智,字若愚,三洞乡梅山村人,幼三岁时受祖父潘文秀发蒙,以后在其父潘树勋私熟馆读书。1918年考入都匀十县合立中学接受新教育。1922年毕业走入社会,宦游政界、军界、教育界,1946年弃官归农。24年里三次从军,并在荔波、榕江、独山、兴义、台江、毕节等地任财政会计、中小学教员、小学校长、中学教导主任、县视学、县教育科长、县府秘书、专员公署秘书及科长等职。1935年在荔波创办县立朝阳小学;1935年和1943年两度冒死告倒贪赃枉法的县长;1943年任荔波县志整理委员会副主任,负责修纂县志工作;抗日时期于县城排演话剧宣传抗战,“黔南事变”县城沦陷,曾携有识之士组织市民疏散,商议成立自治委员会保土卫家;1946年底因不满抗战胜利后政治依然腐败,愤然弃官与国民政府决绝;1947年至1951年在荔波城北十五公里的檫耳岩避世开荒创办农场。

     1951年荔波解放,受人民政府解放军政领导的邀请,欣然出山,更名“一志”任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驻会副主席,后任人民委员并兼任民政、教育科长等职。1957年当选为三都水族自治县第一任副县长;同年参加贵州少数民族参观团进京晋见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1958年调任黔南州政协驻会副主席,后当选为政协贵州省委员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在任州政协副主席期间深入研究水族社会历史,整理自身经历中寄志抒怀的《记拙录》诗稿。1966年“文革”开始,被挂牌游街,其自家三代书稿被抄被焚,痛心疾首卧病十年,于1977年12月4日谢世贵阳。其一生著述,留下《荔波县志稿》旧志、新志两部及《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新旧人生观》等著作,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